傳統哪吒形象在文獻作品中的演變

談到哪吒,我們腦海中可能首先蹦出影視作品中那活潑稚齡、英勇凜然的小英雄。哪吒這個人物形象可謂大有來頭,從最早的梵文佛經、本土化的文學作品、戲劇,到今天在我們影視作品中喜聞樂見的哪吒。經代代相傳,哪吒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。那麼他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傳承與演變的呢?

哪吒梵文全稱為Nalakuvara或Nalakubala,音譯作那羅鳩婆、哪吒俱伐羅、哪吒鳩跋羅等,簡稱為哪吒,最早來源於印度的佛教傳說。 他原是佛教神話中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個兒子,因此也被稱為三太子。哪吒在梵文佛經中,時而是天王,時而是鬼王。 他三頭六臂,職責是護衛佛法,保護世人。因此在印度,哪吒是皈依了佛法的鬼神。

哪吒通過佛經傳入中國後,形象有所演變。第一次重大演化是在南宋時期,毗沙門天王和哪吒的形象逐漸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。彼時的李靖是隋唐屢建奇功的軍事家,因此被封為衛國公。由於中國古代喜好將歷史人物神仙化,李靖在唐代便被神化了。到了宋代,民眾更對其立廟祭祀。當時佛教盛行,為了擴大宗教影響力,李靖於是被演化為毗沙門天王。而哪吒作為毗沙門天王的兒子,便自然而然地就成為李靖的三太子,於「金吒」和「木吒」之後。三太子的稱呼正是哪吒從佛教神仙演化成中國本土神仙留下的證據。

元末明初的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中,哪吒的形象漸趨豐富立體。哪吒的刻畫有幾個特點:1、哪吒原是神仙,投胎後是一個孩童,但戰力超強、擁有三頭八臂;2、哪吒無故殺害了龍王三太子,但他也是玉帝派來斬妖除魔的英雄戰神;3、故事最後他被封為「大將軍」,由此可見故事有意要突出哪吒戰神的形象。值得一提的是玉皇大帝乃道教體系中的人物,《三教》中的哪吒漸漸退去佛教神的身份,進入了道教神體系。關於哪吒的形象,書中如此描述:

「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,身長六尺,首帶金輪,三頭九眼八臂。因世間多魔鬼,玉帝命下凡,以故托胎於拖塔天王李靖,生五日….」

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中哪吒的畫像

明代中期的神魔小說《西遊記》與《三教》中記載的哪吒形象相似度較高。《西游記》中哪吒英勇聰穎、神通廣大,以天神孩童的形象出現。《西遊記》突出了他年少齡幼的特點。連孫悟空都調侃他道:「小太子,你的奶牙尚未退,胎毛尚未乾」。《西游記》融匯佛教與道教的元素——太上老君、如來佛祖、煉丹、西天取佛經等等。哪吒在《西遊記》中繼續傳承了道教的外型,但佛教的內在依然處處可見。

《西游記》中哪吒有六般兵器:砍妖劍、斬妖刀、縛妖索、降魔杵、繡球、火輪兒。儘管哪吒年幼,他的法力卻在孫悟空之上,若非孫悟空分身有術、偷襲哪吒,他們的戰力應不分彼此。

在《西遊記》中,哪吒的形象是這樣的:

「玉面嬌容如滿月,朱唇方口露銀牙。

眼光掣電睛珠暴,額闊凝霞髮髻髽。

繡帶舞風飛彩焰,錦袍映日放金花。

環絛灼灼攀心鏡,寶甲輝輝襯戰靴。

身小聲洪多壯麗,三天護教惡哪吒。」

小人書版《西遊記》《反天庭》一章中哪吒與孫悟空大戰的插圖

哪吒故事的普及主要歸功於出自明朝的《封神演義》。作者許仲琳(亦有陸西星一說)在書中大力著墨於哪吒的形象與成長過程:前世、今生、經歷、家庭、功業、外貌、衣著、能力、武器、結局等。來多數的文學作品、戲劇、影視作品中的哪吒均以《封神演義》為基礎。哪吒在《封神演義》中依然是一位斬妖除魔的少年英雄,但同時也提到了他頑劣的脾性:他手刃李艮、敖丙,隨意擺弄乾坤弓而誤殺石磯娘娘。有趣的是太乙真人將哪吒的種種行為都歸結為“天數”,這其實是作者用世俗的天命觀去解釋以往故事版本裡的情節,使得故事情節更可為大眾所接納。哪吒於《封神演義》中完全融入中國的道教體系中。首先,原本幫助他蓮花化生的佛祖被替換成了太乙真人,一刀斬斷了哪吒與佛教的根源。其次佛教中哪吒析骨析肉的行為乃佛教中的教義,佛教認為人類的情感和欲望是造成一切苦難的根源,主張人應該割捨掉情感,斷絕人際關係,超然世外。但是剔骨剔肉的行徑在民間乃屬「不孝」的行為,較難被大眾所接受而在《封神演義》中,這行為則是為了犧牲自己,保全父母,符合大眾對於「孝」的理解。

《封神演義》中,哪吒共有八件兵器,分別為:兩根火尖槍、風火輪、乾坤圈、混天綾、金磚、九龍神火罩、陰陽劍,呼應了《封神》中哪吒三頭八臂的形象。

上為《封神演義》第十二回《陳塘關哪吒出世》; 下為《封神演義·哪吒獻蓮花化身》插圖

到了今天,哪吒成為了現代影視作品中喜聞樂見的英雄孩童。他與最初梵文佛經中的神魔形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。歷代作者與編劇對哪吒形象的轉變體現了時代的需求,以及讀者觀眾對浪漫主義英雄的追求。

參考文獻

  1. 義淨 (唐)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》
  2. 作者不詳 (明)三教源流搜神大全
  3. 吳承恩(明)《西遊記》
  4. 許仲琳(明)《封神演義》
  5. 焦傑《哪吒形象的演變》,《中國典籍與文化》,1998年1期。
  6. 劉文剛《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》,《宗教學研究》,2009年3期。
  7. 李小榮《哪吒故事起源補考》,《明清小說研究》,2002年3期。
  8. 焦傑《哪吒形象的演變》,《中國典籍與文化》,1998年1期。
  9. 金鼎漢《〈封神演義〉中幾個與印度有關的人物》,《南亞研究》,1993年3期。
  10. 夏廣興《毗沙門天王信仰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流播與影響》,《上海師範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》,2017年6期。
  11. 郭俊葉《托塔天王與哪吒——兼談敦煌毗沙門天王赴哪吒會圖》,《敦煌研究》,2008年3期。
  12. 澎湃新聞《哪吒形象的演化軌跡:從佛教護法神到少年英雄》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➜導賞團隊: Qingqing Huang、Christine Yuen、Chau Tsoi Wa

➜閱讀更多:https://1m1a.org

LIKE & FOLLOW我們的專頁(@1m1a.org),一齊推廣藝術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《一個人的哪吒》舞蹈劇場

哪吒,不會是一群人,卻可能是每一個人,他的傳說,映照著在尋找靈魂歸屬的成長路上而獨自奔跑的你和我。

成長,是他尋求自我時的一路盛放;

自戕,是他命運矛盾衝突裡的極致選擇;

重生,是他生命在愛與孤獨中迎來的蛻變。

 原來一切始於愛終於愛,愛讓生命成長,亦讓我們受傷;愛是血濃於水的相擁;亦是隻身孤影的堅持。當孤獨成為生命中不可消除的氣質,卻也使愛成為了永無止境的追求。

擁抱孤獨,讓愛圍繞。

創作團隊:

導演及編舞|楊雲濤 

聯合編舞|謝茵 

作曲及音響設計|劉曉江 

南音創作|一才鑼鼓 

劇場構作|潘詩韻 

佈景設計|王健偉 

服裝設計|譚嘉儀 

燈光設計|楊子欣 

錄像設計|方曉丹 

#一月一藝術 #刀神計劃 #香港舞蹈團 #一個人的哪吒 #劇場導賞 

#香港 #藝術 #劇場 #舞蹈 #導賞 #劇場導賞 #課程 #計劃 #HongKong #hkart #docent #docenttraining  #hkdrama #hkdance